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

“个性化”的Myspace与Myspace的“个性化”

本周参加08移动互联网大会,有幸听到了Myspace技术总监谭晓生关于个性化的介绍。想写点什么感想。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斟酌了半天,到底是“个性化的Myspace”呢,还是“Myspace的个性化”呢?谭先生的介绍中提到了Myspace在去年5月份开发的一个个性化信息搜索的项目,我想这个项目应该不仅仅是个性化搜索一个产品,应该是Myspace中国(聚友网)的一个战略性动作。也许未来,每个用户就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主页、不同的朋友圈、不同的内容展现——一个“个性化的Myspace”,这是一个前端产品。

而为了实现人人一个“个性化的Myspace”,就必须实现“Myspace的个性化”——需要在后台技术上做很多研究和积累,从谭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,“这个项目是在去年5月份立项的,今年年初我们开始和国内一家机构进行合作”,“在这里面包括了要建用户检索的信息空间模型,在做这种个性化信息检索里面,还会挖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挖掘人的社会属性,他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,他的朋友的信息也会当做他检索模型里面的信息要推送过来”,Myspace充分利用了用户主动提出的信息和交互信息,进行挖掘,从而产生最适合用户的信息内容。从这方面看,Myspace确实在个性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,SNS的个性化也确实是一个难题——“从科研项目来说,时间是五年,我们还有四年时间,只是一个初步的,所以它仍然在发展。但是在企业上,在商业上的应用应该是已经基本上能够用了,成熟期还谈不上,但是应该是可以用了。”

提到个性化,就不得不提起豆瓣,豆瓣之所以从国内众多web2.0网站中脱颖而出,其特色就在于个性化推荐。虽然其定位中高端人士,难免有点曲高和寡,但正是这样的定位和以书会友的SNS特色,帮助豆瓣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“黄金数据”,从而可以很快地实施个性化产品,而个性化技术又提高了技术门槛,防止“豌豆”、“蒜瓣”、“花生仁”之类的山寨行为。基于豆瓣的个性化推荐,用户可以很快地形成小的“圈子”,而整个豆瓣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、缓慢增长的、彼此重叠的小圈子组成的,SNS以用户为中心,这也正是所谓的web2.0所宣称的与1.0的不同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豆瓣确实是目前最好的SNS网站。而Myspace不同,它的定位不同、用户不同、这也就造成了它的数据不同——有更多的但是也更多垃圾的数据,用户之间的交互目的和粘性不同——谭先生不止一次的提到了Myspace上的“419”:)。为此它所采用的个性化方法就不同,前端产品的展现也不同。Myspace的个性化决不是豆瓣化,Myspace还会是Mysapce,只不过它已经个性化了。

Myspace之所以会进行个性化,除了谭先生提到了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用户比较懒的特色,不被“骂得狗血淋头,砖头满天飞”,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它看到了个性化的这一趋势,先走一步就会赢得更多的时间,而个性化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,可以有效防止竞争对手在前端产品的模仿。另一个原因也不言而喻,个性化是Myspace进军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一步,移动互联网两个特点就是移动终端+互联网的内容,而不管是运营商进军互联网,还是互联网公司拓展到移动设备上,都必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。

希望Myspace的个性化会越来越好,为每个用户提供一个惊喜的个性化的Mysapce,毕竟我们不能总是简单的“C2C”(Copy to China)。

没有评论: